我盟通过开展农牧业技术服务、产业发展指导、发展休闲农牧业等方式,促进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,助推农牧民收入稳步提升,推进乡村振兴。
当前正值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,受高温天气影响,非常容易发生农作物病虫害。为确保农户稳产增收,阿左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来到田间地头,查看玉米长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,并指导农户加强田间管理,科学防治病虫害。
阿左旗巴彦浩特镇前西花园村 敖生明:“农牧部门经常下来给我们进行现场指导,讲解病虫害防治知识,提高我们从事生产的能力,增加我们的收入。"
阿左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 王雪玲:“我们经过田间调查,结合这些田间观测的这些设备采集的信息,及时发布虫情预警信息,现场指导农民进行防治,挽回他们在病虫害方面这种经济损失。”
农牧部门充分发挥产业发展指导员、专业技术人员在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,紧紧围绕农牧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,做好指导服务工作,积极开展种养殖技术、病虫害防治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,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和抵御风险的能力,确保农牧民持续增收。
巴润别立镇乌泽木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生产经理 聂聪:“农牧部门经常来我们这儿下乡,对我们病虫害防治、作物的施肥,各方面的技术都进行了指导,对我们增产、增效都有很大的帮助。"
走进额济纳旗巴彦陶来苏木昂格茨音陶来嘎查,农民公淑花正在打理地里的辣椒、西红柿、豇豆等蔬菜。2017年,公淑花加入了七心齐意合作社,经营乡村旅游、住宿、餐饮,搞起了庭院经济,这不仅让公淑花搭上发展休闲农牧业的顺风车,还增加了家庭收入。
额济纳旗巴彦陶来苏木昂格茨音陶来嘎查 公淑花:“这菜种的相当好,用的是羊粪,不用化肥,不打农药,旗上的人到这里采摘,给我们农牧民增加了收入。”
额济纳旗巴彦陶来苏木按照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牧民”的经营模式,对接旅游企业发展季节性家庭宾馆,发展乡村旅游业,着力拓宽农牧民产业增收渠道。家庭宾馆从2017年的42户增加到2020年的88户,实现旅游收入近70万元,户均旅游产业收入7500元以上。
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居民 董子旭:“平时我们下班或者周末的时间,就来我们农牧民家中的院子里摘一些绿色的新鲜蔬菜,这些绿色食品大家特别地喜欢。”
额济纳旗将休闲农业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,培育了一批集特色性、区域性、互补性为一体的典型休闲农牧业嘎查。
额济纳旗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 胡楠:"发展“一村一品”休闲农牧业等乡村旅游业态,引导农牧民通过乡村旅游业转产就业,增收致富,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。”
我盟持续推动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拓展农牧业多种功能,因地制宜发展奶业、羊驼绒、苁蓉锁阳等优势特色产业,确定产业发展指导员,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,拓宽特色产业增收渠道,增强产业增收带动能力;建设多个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,持续做好农牧民培训,推动新技术、新品种、新模式在农牧业生产中的运用,带动更多农村牧区劳动力创业就业。
盟农牧局产业发展科科长 范海洋:“充分发挥产业和项目的吸纳带动作用,将农牧民聚集到产业发展链上,促进农牧民持续就业增收。同时加快高素质农牧民培育,让一批有文化、懂技术、善经营、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