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牧业网 - 牧业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热点新闻 | 行业信息 | 价格行情 | 企业新闻 | 市场分析 | 政策法规 | 经营管理 | 技术专业 | 科研成果 | 饲料科学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企业新闻 > 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育贤:放弃百万年薪 他返乡养猪带动村民增收
M.biz | 商业搜索

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育贤:放弃百万年薪 他返乡养猪带动村民增收

信息来源:animalchina.com   时间: 2021-01-04  浏览次数:20

  张育贤。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钟帆摄

  【人物名片】

  张育贤 中国科协农技协生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、巴中市政协常委、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,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、四川省优秀民营企业家。

  小康心愿

  脱贫攻坚收官后,作为企业的“十四五”长远规划,将会在乡村振兴的布局和设计上寻求更高端的起步。具体到巴山牧业,希望在我的家乡,一头猪能够带领更多的产业户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,同时把企业做大、品牌做强,真正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。不仅如此,我还希望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,百尺竿头更进一步。

  ——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育贤

  榜样故事

  □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帆

  “今年我们公司出栏的生猪接近5万头,数量比去年同期上涨20%。”2020年12月12日,刚回到巴中市通江县住一晚,第二天又得去北京出差……最近,张育贤几乎成了“空中飞人”,除了生猪出栏销售外,还忙着推进通江县洪口镇余家湾村新建的大型种猪场项目。

  11年前,这位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北大经济学博士,毅然放弃百万年薪的上市公司高管职位返乡创业。他在通江的大山里找到纯种青峪猪猪种,从建原种场起步到创办巴中第一家新三板上市企业,成为大家口中的“巴山猪王”。

  2015年以来,依靠产业扶贫,张育贤的企业累计带动2187户贫困户、11356名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增收。2018年,张育贤被授予“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”。

  一份信念

  返乡创业成“巴山猪王”

  “2008年,我发现身边很多朋友喜欢买进口猪肉。”这让张育贤想起了儿时老家土猪肉的美味。抱着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个味道的想法,张育贤于2009年辞去广东某上市企业百万年薪的高管职位,毅然返乡。

  “听说我回来养猪,很多人都觉得我像个疯子。”实则不然,对于养猪,张育贤并非“门外汉”。大学毕业时,他曾被分配到当时的通江县畜牧局工作过,算得上半个“业内人士”。

  不愿解释,顶着外界的质疑声,张育贤并没急着开办公司,而是联合科研院校以及省、市、县的畜牧专家,走遍了四川、陕西、重庆的上千个村庄寻找猪种。

  “那时,全国上下推广白猪,青峪猪几乎灭种。”2009年4月18日,张育贤和团队在通江县砥坝乡一个还不通公路的村庄里,找到了第一头纯种青峪猪,“我们走了十多个小时的山路,光请人把猪抬下山就花了2000元。”

  两年时间,行程上万里,张育贤最终甄选出216头能繁母猪、36头种公猪,建起原种场,并成立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。此时,他带回来的2000万元积蓄几乎消耗殆尽。

  没有退路,只有前进。“2012年我们的青峪猪养殖及猪肉系列产品取得国内有机认证,2014年取得欧盟有机认证。”经过不懈努力,张育贤的巴山牧业拥有了从保种、繁育、生态养殖、屠宰加工、冷链物流到市场终端的青峪猪全产业链体系。

  一份善举

  创五方联动产业扶贫

  张育贤是通江大山里的农家子弟,父母在他19岁时相继离世。在乡亲们的帮助下,他完成了大学学业。

  事业发展步入“快车道”,张育贤并没忘记带动乡亲们一同脱贫致富的初衷。他与通江县政府、工商银行、保险公司多方交流沟通,首创了“政府、金融机构、保险公司、巴山牧业、养殖贫困户”五方联动的产业扶贫新模式。“政府做产业布局,金融机构为养殖户做资金授信,保险公司防范风险,企业出猪苗、饲料、药品并兜底回购,养殖户每养出1头达标猪就能得到500元。”

  通江县洪口镇余家湾村的高元蓉一家便是该扶贫模式受益者之一。在那之前,高元蓉家里欠债20多万元,还有90岁的老父亲和正在读中学的儿女,全家靠低保生活,“娃娃的学费都是借的。”高元蓉说,就在走投无路时,他们找到村里的精准扶贫帮扶人,联系上巴山牧业。“2018年3月,他们一下子给了300头猪仔,光那一年我们就挣了14万多元。”

  去年,高元蓉夫妇又养了400头猪,预计年收入可达20万元,“现在女儿也上大学了,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,早日还清家里的债务。”

  这些年来,除带动乡亲们做产业扶贫外,张育贤还资助了不少学生。张育贤几乎不与他资助过的孩子们见面,甚至没留过任何联系方式。然而,去年6月,在西昌出差的张育贤偶遇了一位他资助过、素未谋面的年轻人,“小伙子现在是北京一个扶贫团队的成员,我们在酒店服务台办理入住的时候碰到的。”张育贤说,小伙子认出了他,而他却好一番回忆后才想起了这件事。

  “我不希望他们感激报答我个人,而是希望他们长大后,感恩这个时代,感恩社会,感恩政府,帮助更多曾经和他们一样的人。”在张育贤看来,贫穷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改变。他之所以资助困难家庭的孩子们,是想帮助他们获得与外界平等学习的机会,“通过自身的经历,我认识到,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。”
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牧业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